清晨6點半,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還籠著一層薄霧,郵政所的大門已經打開。果農們帶著剛摘下的脆紅李,熟門熟路地朝這里涌來。
“老周,搭把手!”“老周,今天的貨趕得及發不?”被稱作“老周”的中塘郵政所員工周貴學笑呵呵地應著,手上忙個不停。每一件發往山外的包裹,都要經過他的手。
脆紅李是當地老百姓的“金果子”。老鄉用肥零散,有時只要一兩包,因路遠利薄,商家不愿送。每年施肥季,老周的摩托車就成了“流動肥料站”。這一送就是8年,摩托車都騎壞了好幾輛。有人問:“這么拼圖個啥?”他答得樸實:“農民靠天吃飯,一天也耽誤不得,我不能讓鄉親們等!”
入伏以后,果子漸熟,中塘郵政所成了李子“出山”的首站。老周還主動當起“技術指導”——怎么挑選、怎么裝箱,都手把手地教。“按老周說的做,客戶收到都說好!”果農老陳笑得合不攏嘴。
從清晨忙到下午,日均處理600多件貨,老周幾乎沒休息,就連前不久得病,也只是趁發貨的人少時去輸液,針頭一拔就趕回來——手微顫,可封箱的力道一點沒減。新入職的大學畢業生員工感慨道:“看老周帶病還在扛,我才明白什么叫郵政擔當。”
老周心里總是惦記著鄉親們。有些留守老人種的李子熟了,卻摘不動、賣不掉。眼看快爛在地里,老周坐不住了。他把郵政助農直播間“搬”到李子林,又請來社區團購負責人現場選品。鏡頭前,他幫老人摘果、選果,黝黑的臉上淌著汗,卻笑得格外暖。“能多賣一戶是一戶,爛在地里太可惜。”他說。
中塘鎮的脆紅李年年紅遍山野,而比果子更甜的是老鄉們常掛嘴邊的那句話:“有老周在,我們放心!”